聖誕與靜默

 

 

 

在此聖誕季節,即使在佛道教國家或是無神論國家中,

人們也都能輕易的聽到四處傳來的聖誕頌歌 (Christmas carols)

最知名的聖誕詩歌要算是「平安夜」了。

「平安夜」這首聖歌的原文是德文的「 Stille Nacht」,英文翻譯是「 Silent Night」,

所以比較好的中文翻譯可能是「寂靜夜」。

 

基督並非以榮耀之尊降世,而是謙卑的誕生在馬槽,

祂的降生是「寂靜」的,而非喧嘩熱鬧的。

(路加福音中天使的讚美是在伯利恆的曠野,並非在馬槽。)

(認為牧羊人或東方博士見到耶穌時,會在那裡大聲唱詩敬拜是現代信徒的奇想!!)

現代人的聖誕大餐及聖誕party是與原初聖誕的「謙卑和寂靜之本質」格格不入的。

 

相同的,基督為我們受難在十字架上時也是「沈默」的。

如聖經《以賽亞書》所說:

「我們都如羊走迷;各人偏行己路;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。

祂被欺壓,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;

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,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,祂也是這樣不開口。」

 

基督乃是在「靜默」當中,降世為人、並完成救贖世人的聖工。

或許我們也當在靜默中,來記念祂的降生與受難。

或許在靜默中,我們才能使得平安夜被「分別為聖」;

也才能使不安的心靈進入「神()的寧靜」之中。

來到恩典之神的面前,除了感恩,其他都是贅語。靜默可能是最好的表達。

 

《詩篇》描述:

諸天在述說神的榮耀,穹蒼在傳揚神的作為時,乃是「無言無語,也無聲音可聽。」

但它們卻是將神的榮耀「傳遍全地,傳到地極」。

人的言語有時反而弱化或遮掩了神的榮耀。

 

上帝耶和華這個名字,在早期希伯來原文聖經抄本中是「 YHWH」,

這個字是一個沒有母音、而僅僅是由四個子音所組成的字。

也就是說:早期的聖經讀者在讀到上帝之名時,根本念不出聲音來;

只能在「靜默」當中,「讀」過上帝之名。

 

現代學者推測:早期的經士只抄寫上「 YHWH」的用意,

是要讓人在上帝之前,恭敬謙卑。

上帝之名不是可以讓人隨便叫喚。

當上帝之名無法被言語讀出時,

人們在讀到上帝之名時,就必須「靜默」,

像似「有口難言」,也像似嬰孩般的「牙牙學語」。

 

後來近代的聖經學者,考慮在討論及朗讀上的方便,

所以在四個子音字母間加入了(or恢復了)兩個母音,

而成為現代大家所熟悉的「耶和華 (YaHWeH) 」上帝之名。

(不過很多翻譯版本仍然延用以「神」或「主」,代替「耶和華」上帝之名)

這個「加添」的用意原本也無可厚非,

但若是現代讀者遺忘了這個「靜默」的傳統,

那麼我們所獲得的,必定比所失去的多的更多。

 

去年幸運的看到了一個珍貴的紀錄片「 Into Great Silence(請見下方附圖)

紀錄一所在法國深山之中修道院修士們的生活。

很多人會以為修道院就是一處充滿著唱詩頌讚的聲音,

然而在這間修道院中 (就像是大多數的修道院那樣)

修士們大多的時間都是處於「靜默不語」的狀態。

即使在群體聚會時,當朗讀完特定經文之後,大家也是坐在一起「靜默」。

「靜默」就是他們的禱告及頌讚,是他們的信仰生活之核心。

 

這些修士們的生命提醒了我:

在靜默中,我們才真正的邀請上帝對我們說話,

在靜默中,才能讓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;

在靜默中,沒有辯解、憂愁或慾望的陳述;

在靜默中,乃是完全聆聽、順服、信任、交託與仰望。

 

對許多基督徒而言,唯有當他們在「獨處」、當他們在「靜默」時,

上帝才開始真正的介入到他們的生命之中,成為他們生命的主。

 

在這聖誕季節,

我們應當「靜默」,因為上帝要說話。

讓我們走入「靜默」的聖殿,進入「神()的寧靜」,

在那裡,我們將經歷上帝所賜的真平安與「寂靜夜」。

 

願主耶穌的恩惠與您同在!!

 

2010年聖誕節前夕

 

 

 

 

 

 

 

  
Home Page

 

 

 

by 魏連嶽